
现在这个时间窗口谈楼市的发展空间,有一种无力感。
但还是要谈,如果它根本没有专家所说的很大的发展空间,那么,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事,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的。
比如,我们还在不遗余力地坚持一年三轮土拍,更令人不解的是,房地产已经衰退到了一个充满了风险的境地,房价也在悄然地下跌,土拍价格却在涨,而且政策还放开了土地价格的上限,这又是什么逻辑?
难道中国的房地产,真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吗?
用任泽平的话来说,将来又会一个黄金赛道,他大约认为成就了一个恒大还不够刺激。更令人不安的,是主流媒体也认为中国房地产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,而且有数据的支持。
这正是问题的焦点:孤立的数据是通病,我们太习惯于设定立场后,有选择性地使用数据支持。从而误导了大众,也蒙蔽了自己。
首先是城镇化率的比较
城镇化率的比较并不科学,因为各国的情况太不一样了。
举办世界杯的卡塔尔城镇化率达到了100%,它根本没有农民,我们有近六亿农民,这又怎么比城镇化率?
美国城镇化率高达83%,中国是62%。从数据上看,的确有距离。但是,我们是地道的农业人口大国,美利坚只有242万,先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再谈城镇化率,也许更有意义。
否则,在精耕细作的碎片田园上,是否有城镇化的内在需求?
其次是人均住房面积
美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是65平方米,中国是32.91平方米。
这样一比的确又差了一大截,但是,黄奇帆的数据却差异非常大,按黄先生的数据,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50平方米,中国已经非常接近。比如德国是46平方米,英国37.6平方米,韩国32.8平方米;而中国已经达到了46平方米,黄的数据大约是把未能售出的面积也摊入了,而这是对的。
现实中,销售面积一直在滑坡,人均住房面积并不是继续扩张供应端的理由,因为你根本卖不出去,市场没有这么大的有效需求,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变数。老人在离世,出生率在降低,综合数据不支持人均住房面积还有很大的空间。
2021年全国房子销售面积为18亿平方米,2023年滑到了11亿多,这是市场意义上的空间。
没有去比较收入
我们什么都敢比,从而唱响了中国经济的光明论。
但是,最不适合比收入,新加坡的人均GDP是我们的六倍,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32平方米。
如果说,中国的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那决定需求的最大要素是收入,现在,高房价与低收入构成了中国房地产本质上的困境,这才是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;土地财政的收租经济,吸虹了老百姓70%的流动性,彻底破坏了房地产行业的生态平衡,而实际上,即便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,也有70%的常住打工户口没房。
马光远有一点说的对,中国二十年以上的房子占了三分之二,在十年左右,都有改善的需求,房地产不仅仅是有发展空间,而且,高品质的商品房也一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,决定发展空间的不是城镇化率,不是人均住房面积,是收入与房价比。
如果中国的居民,真像张维为说的:太富有了。
那么,中国的房地产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不用去和美国做比较。
下一篇 5折的保障房,买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