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

金惟纯:真正的亲密关系,要先跨越浪漫与博弈阶段

“我问有趣的人,寻好玩的答案”。 这里是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带来的聊天文化栏目《我问》。 每期邀请一位林少喜欢、欣赏的好友、智者品茶聊天,在闲谈中交流彼此的人生难题,在思维和灵魂的碰撞中,探寻彼此的生命故事,用生命影响生命。 第四期嘉宾是一件事学习中心创始人《人生总会有答案》金惟纯。 他说,一个人的个性,决定了他的命运。当个性改变,命运的齿轮也将开始转动。

“你跟我年轻的时候有点像。”

临近访谈结束时,年近七旬的嘉宾,对40岁的林少表达了这样亲切的感受。

似乎是看见了林少作为创业者的意气风发,也看见了林少内心藏着对人生的困惑,就像看见了曾经的自己。

这一期《我问》,林少的提问对象是一件事学习中心创始人金惟纯先生。

他正在做的事情,是分享“学怎么活”的人生学习经验,陪伴和见证更多人生命的转变。

如果不是经历过激烈的内心风暴,人必然不会寻求改变。

金惟纯的事业起点很高,29岁就成为《中国时报》主笔,被誉为“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”。

35岁与朋友一起创办了《商业周刊》,虽然持续亏损6年,但他扭亏为盈,让这本杂志成为了中国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杂志。

进入了世俗意义上的人生巅峰后,金惟纯笑称自己变成“一个被宠坏的中年男人”,在舒适区躺平了好几年。可悠闲享乐、春风得意之时,一种巨大的无意义感在心中升起。

他发现,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耐心听人讲过话,和身边人的关系也很难谈得上亲近。更严重的是,他越来越不喜欢自己。

50岁的他,一想到还要继续这样活几十年,就无比恐惧。

他决定换一种活法。在所有与人生学习相关的地方,从做义工开始,他刷马桶、当服务学员,逐渐成为讲师。

他开始与女儿们互写书信,梳理彼此困扰的人生课题,重新建立父女之间的沟通桥梁。

他学着放空自己、倾听别人,学着展示脆弱、与自己相处,也学着修习亲密关系。

可怎么才算活好呢?这将是一个人需要终身探索的课题。

林少阅读了金惟纯的新书《人生总会有答案》——六十封金惟纯与女儿们的家书,关于婚姻家庭、金钱事业、内心探索、生命状态等话题的真情交流——他感受到了强烈的治愈与开悟。

或许从林少与金惟纯的对话中,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一些答案。

看千百种人生故事,生命影响生命


林少:我之前就读了您第一本书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,特别喜欢。这两年,很多朋友又推荐您的课,说实在是太好了。

我会比较偏爱您第二本书《人生总会有答案》,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?

金惟纯:第一本书是我把自己创办的事业放下来,开始走入人生学习这条路。

在这过程中,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,个性都改了,我就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、所见所感。

我跟女儿们的关系变得不一样。作为父亲,以前好像是扮演角色,是一种责任,但是没有真正尝到做父亲的滋味。

当我开始改变,慢慢跟她们越来越亲,像朋友一样聊天。我就想也许我们可以共同创作,用书信往来的方式,呈现父女关系一路走来的变化,于是有了这本书《人生总会有答案》。

林少:我在过去十几年,也会觉得有些性格自己不是很喜欢。您说性格可以改,我觉得很难,所以您年轻的时候性格是怎样的?怎么改呢?

金惟纯:性格是后天养成的,从小一路长大,我们慢慢去解读这个世界,形成一些思维模式;

进而带动情绪模式,对不同的事情有喜欢、讨厌、愤怒、不耻;接着有表达模式,你的表情、语言、文字;然后有行为模式,养成了很多习惯。

这些行为习惯的集合体就是个性,你的个性最后就形成命运。

所以你的命最后是个性决定的。个性是可以改的,你的行为、表达、情绪不容易改,要回到源头——思维模式去调整。你比我早了很多,绝对没有问题的。


林少:我40岁,如果您现在遇到40岁的金惟纯,有什么话特别想对他说?

金惟纯:我35岁创业,刚开始做得非常不好,苦到极致,不断起争执,弄到最后股东都不理我了。

借新债还旧债,持续了五六年。差不多40岁左右,因为极大的压力,又没有退路,我不得不调整自己。

我原来比较傲慢、自以为是,那段时间开始收敛内在。我有了蜕变,事业慢慢转亏为盈。本来找不到出路,内在有变化以后,外在的事情全部迎刃而解。

后来事业越做越顺,我就享受事业的成功。我第一本书写“被宠坏的中年男人”,是我的自画像。

被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宠爱的成功者生活,持续了15年,才又重新愿意修炼自己。

要跟40岁的我讲话,我想说:“成功的滋味享受一下就好了,不要再沉溺,早一点把自我改变的道路扩大深化,也许现在人生又很不一样了。”

林少:您后面转变的契机是什么呢?

金惟纯:刚开始很享受成功的滋味,以前没有时间、没有钱做的事,我就把它全部做一遍。很刺激,很新鲜,一段时间就腻了。

成功的滋味不像想象的那么满足、有意义,内心很空洞,我开始越来越不喜欢自己。

50岁左右,我看了一篇医学报道,说医学以后会很发达,我可能会活100岁。我想,“哇,我还要活50年,怎么办呢?我现在都已经有点活腻了。

难道我这辈子就是来搞一个什么杂志出版集团吗?”(笑)我得换个活法,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后来我就把公司卖了。

林少:您后来是如何找到新的人生道路呢?

金惟纯:刚开始是在书上去找答案,请教一些高人谈玄论道,停留在头脑的层次。很多年后回头一看,好像明白一些道理,但是个性还是老样子。

后来终于下决心把事业放下来,全心投入人生学习的领域,全职在所有人生学习相关的教育机构做义工。

在付出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,才真正上路了。就是王阳明讲的,知而不行,非真知也。

林少:“行”的方式有很多,您做商业、做媒体、写作、讲课,为什么选择做义工呢?

金惟纯:我们原来的“行”,是满足自己的需要,或者证明自己很厉害。

这样不会让人改变,会让人越活越“大”。我们要让自己“缩小”,不能去扩大自我(ego)。为别人付出的过程,才能够把自己的ego放下。

但你看有些人,他光付出,很愿意为别人,但是活出一副苦相,别人靠近他也不舒服。所以人生改变的秘方,是付出加修正(内心)。


林少:您现在的样子,跟15年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您有朋友说,若干年没见觉得您变了一个人。

金惟纯:可能越来越真实,就是不装了,不作了。跟自己的关系是比以前好很多,跟别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和,所以靠近我是比以前舒服多的。

以前我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嘛,好像才华纵横,老远就要看到我的光环。(笑)

林少:确实跟您第一次见,但觉得很亲切。

金惟纯:你身上也有这种特质,很自在,很真实。要说我跟以前最大的不同,可能是耐心。

以前我认真听别人讲话是很困难的,人家讲话有趣、有用,或者这个人很重要,我就听一下。

慢慢发现有趣的人越来越少了,你讲两句我就知道后面结论了,完全没有耐心听长篇大论。

我没有什么需要听人家讲话了,后来我看到这个现象吓一跳。我很久没有听见人家讲话了,尤其越熟人越没听。你还没开口,我耳朵已经关上了。

后来在修的过程中,慢慢修出一点空性。我把自己放空,去听人家说怎么了,去想他为什么这么说,他是这样的感受,他会这么看事情。

修行上说“修耳根圆通”,这是大法门。没有任何评判的去听别人讲话,是让生命转化蜕变非常有利的方式。


林少:您50多岁时,有朋友问您,有没有烦恼?没有烦恼。快不快乐?也不快乐。当下您对此感受如何呢?

金惟纯:我现在大部分时间觉得,欢喜比以前多很多,对烦恼也没有抗拒。

我以前是躲避烦恼,还写过一篇文章《三不主义》:不找自己麻烦,不找别人麻烦,不让别人找麻烦。

那时把“不麻烦”当作一个功课来修,还觉得自己不错,但我现在对烦恼态度不一样。因为它就是一个发生,能够让你烦恼,那表示就是你的功课了。

我看到烦恼不会立刻就想逃,会觉得有意思。这个事情居然会让我烦恼,会让我情绪起伏,会让我有这种奇怪的感受,到底怎么回事?我对烦恼反而有兴趣了。

烦恼即菩提,烦恼是你生智慧的钥匙。快乐也一样,假如有一件事让我超级快乐,特别刺激、特别兴奋,我反而心生警觉,这可能也是功课。

林少:我还蛮好奇您这几年比较大的烦恼、比较大的兴奋是什么?

金惟纯:我现在处于相对比较平静的状态,有的时候叫做“欢喜心”,它不是那种会起伏的东西,它保持在稳定的频率,还蛮舒服的。

因为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,大概是要这一辈子做到死的。透过每一个“发生”,修炼自己,让自己活好,跟别人分享。

看到很多人因为我的分享也活好了,哪有比这更开心的事?这件事是不是永远都快乐,没有苦呢?不是的,中间那些苦是会带来成长的苦,而不是被把你卡住的苦。

林少:作为普通人,该如何来修自己呢?

金惟纯:人的生命有外在的世界,还有内在的世界。大多数人在内在世界跟外在世界的边缘,扒着窗子往外看,他们有的时候会很抗拒往内看,害怕面对内心。

简单讲,大家来学怎么活,活好的人是什么样子?其实就是开始回过头来往内看,我称之为灵魂回家的路。

在外面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你的意识要保持觉知,把外在发生的、内在发生的互相交错地去看。

一个最简单的修行法门叫做:发生就是功课,结果就是成绩单。生烦恼了是功课,做了功课,让这一次的结果,跟上次同样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一样,那你就是进步了。


林少:您现在这个阶段,在修的是什么呀?

金惟纯:我在《人生总会有答案》里讲,我的女儿对我最有意见的是,我跟她们妈妈的关系没有特别好,后来发现亲密关系是我人生的大课。

我以前就业、创业,当然也吃一点苦,也努力,但我知道我付出的没有比别人多多少,但我的结果比别人好挺多的。做得顺的事情,都不是你的功课,那是你的福报。

如果这辈子一直做我喜欢做的、擅长做的事,就是在消耗以前的福报,用以前的“存款”,但是我没有修功课。

对我来说,做事业、写文章不是我的功课,亲密关系是我的功课,到现在还没有修好。

林少:您没有修好,是卡在哪里呢?

金惟纯:亲密关系你只能做你的那一部分,另外一部分是看对方要愿不愿意修嘛。我们曾经试过,没有成功。

(对于亲密关系)我大概有所体悟,但还粗浅得很。在亲密关系中进入共修的人,其实是不多的。很多人把亲密关系当做游戏,或者权力的竞技场。

通常第一个阶段是浪漫,第二个阶段就就从浪漫游戏变成权力游戏:谁说了对?谁要让谁?磨合测试要搞很久,很多人搞不定就散了。

这两个阶段都过了,两个人愿意完全敞开,让对方看到你的真实、脆弱,你的自我、伪装、自恋摊开来,不怕冲突碰撞。

你心甘情愿为对方改变,完完全全接受对方跟你的不同,这个过程中两个人会靠得很近,会带来很多成长。这才是真正的亲密关系。

从我现在的观点解释过去所有的情感关系,全部都不能定义为真正的亲密关系。我跟我老婆算是熟悉关系。

我觉得快30年了,该吵的架也吵过了,反正也都没结果,那现在就是各过各的日子吧。这辈子要不要修亲密关系?如果要面对,可能就要承担风险。


林少:我在您的书里看到,您大女儿说她发现身边好几对朋友离婚了,但离婚的过程是很体面温柔的,她“见证了前所未有的爱与尊重”。这个现象很有意思。

金惟纯:年轻一代进化了嘛,他们已经不执着于这件事(婚姻)了。父母很不高兴,但她的朋友都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。

大家一起参加离婚的典礼,高高兴兴,继续做朋友。(笑)很多夫妻已经貌合神离,根本就不想在一起,说为了孩子忍耐,这个状态对孩子不一定好。

我觉得小孩也要学如何好好地分离,而不是看到父母为了某种奇怪的观念,勉强凑在一起,彼此根本没有爱,也不幸福,却伪装。

如果好好分手,让孩子看到大家对自己的感情是这么认真负责的,即使不做夫妻还能够当朋友,互相关心,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教育。这方面我做得还可以。

林少:您有哪些好的方法?

金惟纯:大家曾经有缘变成这么亲密的关系,那一定是有缘分,只不过在夫妻关系的框架中没有成功。

再过下去可能对彼此没有好处,那就好好分手。这样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?

如果关系是互相滋养的,就算有冲突,那孩子也会看见——爸妈现在为了一件事情吵架了,过两天又和好了,两个人还进步了,这个吵架也没关系。

我们也不需要每天装相敬如宾,小孩子你骗不了的,她太清楚了。

两个人的关系不要说圆满,只要是健康的、真实的,我觉得对孩子都是好的。


林少:在书里,您的大女儿提到,她在家庭系统学习的课程中,听到了内心的声音:“原来,我不是因恨而生,我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的。”

我觉得好感动,她是在30多岁看到了“父母和谐相依的意象”,从而得到了治愈。您是在这时才意识到她这样想的吗?

金惟纯:她才两岁多,我跟她妈妈就分手了,那时并不愉悦,有很多的疙瘩和不信任,后来是慢慢和解了。

会对我女儿内心产生阴影是我早知道的,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去跟她好好聊这个事。直到后来我有很大的变化,她也有,我们才有机会去对话。

林少:在治愈成长的过程中,您有哪些经验和方法?

金惟纯:走入人生学习的道路以后,我看到自己童年的人生剧本。我生下来就没有父亲,我是遗腹子。我这一辈子不管做什么事,背后都有一点苦涩的味道。

我还在我妈肚子里的时候,我爸爸帮我妈妈补身体,在家里炖鸡汤给她吃,煤油炉爆炸,我的生父变成火人一样跑出去。他被送去急救,严重灼伤,在医院里过了三天才断气。

而那时候我妈妈才17岁,她是什么情绪?震撼?恐惧?无助?怨愤?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在她身上?我在我妈肚子里,没有接收到这个能量是不可能的。

林少:母子连心。

金惟纯:18岁当了母亲,也当了寡妇。她不认识字,没受过教育,也没有一技之长,没有亲戚朋友,她怎么养我呢?她只会严管严教,我知道她尽力了。

但她那时人生在谷底,怨气冲天,说不定对孩子又爱又恨,我对她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。她虽然爱我,但那个方式让我作为孩子无法理解。

基本上我跟异性的关系原型是来自于母亲,是爱恨交织的。极为渴望被爱,又觉得没得到。

我写了一个无解的人生剧本,这一辈子都在追寻来自异性的爱,得到爱以后就很恐惧被捆绑。

看见人生剧本以后,我才有机会从这个剧本中走出来。回到源头,就一件事,把你自己搞好就行了。

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不好,要去跟别人关系好,这根本就不可能。

林少:大道至简,您给这么多男男女女,提供了一些既简单又实用的修行之道,了不起。

金惟纯:愿意说真话而已。(笑)

作者 | 酉星,《我问》栏目由十点读书出品。

看千百种人生故事,生命影响生命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西藏资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4 by 西藏资讯网 xz.zjx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